防青年賭博成癮 要從手機着手


世界盃如火如荼地進行,青少年賭博問題也受到關注。特別是今時今日,想參與賭博,已不必拋頭露面前往投注站。透過網絡,就可隨時隨地快速落注。但方便之餘,也讓人憂慮網上賭風一旦盛行,會否令更多人「賭博上癮」,不能自拔。


網上投注 隱藏身份便捷高效


近年本地賭客上網參與賭博活動,已相當普遍。東華三院平和坊近月也有調查指,在有賭波經驗的受訪青少年中,約三分之二稱常用手機應用程式賭波。


網上賭博的吸引力,已受到各界關注。香港理工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在2017年發表研究報告(理大研究),就提到受訪本地青少年參與網上賭博及網上博彩遊戲的原因,包括可隱藏身份、方便及有效率。


有本地研究指出,網上賭客成為「危機賭徒」及「病態賭徒」的風險比傳統賭客更高,分別達1.5倍和3.2倍。一般來說,病態賭徒的主要特徵,在於賭徒因為賭博而失去自制能力,以致擾亂日常生活的其他重要範疇。


不過,即使網上賭博或較易成癮,也有聲音主張不宜過分誇大問題的嚴重性。例如哈佛大學醫學院就有一系列與歐洲大型博彩網站bwin合作進行的研究,兩年內收集和分析數以萬計體育博彩者和網上賭客的數據,指絕大多數賭客只會偶爾為之,只有大約一至五個百分點較為沉迷其中。


回到香港,雖然馬會的總投注額創新高,但參考理大在近年分別做的多次同類型研究,香港青少年的網上賭博參與率其實呈下跌趨勢,由2001年的4.6%跌至2012年的1.2%和2016年的1.0%。


賭博問題過憂? 不同平台各異


觀察上述數字,是否說明社會對於網上賭博的問題,過分憂慮?在2016年一份由澳洲學者撰寫的研究,首次嘗試從實證方式證明不同的上網方式,諸如電腦上網、手機上網或平板電腦上網等,會構成程度不一的賭博危害。


該研究數據來自逾4,000名完成綫上調查的澳洲受訪者,研究團隊透過設計問題將他們歸類到不同的賭博類型中,分別是綫下賭博、電腦賭博和輔助設備賭博(包括手機和平板電腦),又將受訪者按易成癮程度分為「無問題」、「低風險」、「中等風險」及「問題賭徒」。


經過統計學上的傾向評分匹配方法配對數據後,該研究發現輔助設備賭客雖一如所料,具有最高比例的「問題賭徒」,但同屬網上賭博陣營的電腦賭博,其「問題賭徒」比例卻遠低於另外兩組,只有8.8%;另外兩組則為22.2%(輔助設備賭博)和19.2%(綫下賭博)。而電腦賭客中不論是「無問題」還是「低風險」的賭客,所佔比例均是三組之首,具有「中等風險」的賭徒比例也低至只有6%。


電腦賭客較理性 用手機易上癮


若上述研究能反映現實,可帶給我們的啟示是,雖然在調查數字上香港不見得有特別多人參與網上賭博,研究也顯示電腦賭客似乎較為「理性」,但這並不反映網上賭客的全部情況。最少就現時習慣手機上網的新一代而言,若他們慣用輔助設備賭博,所面對的賭博成癮風險就明顯高於綫下賭客和電腦賭客。


早在智能手機未流行的2002年,就有學者提出「網絡成癮」與「網上賭博」可能有「雙重成癮」的討論,但當時未有實質結論,而傾向認為網絡只是作為媒介將賭博問題放大。近年理大研究則提及,2016年的整體樣本有19%的青少年被檢定可能是網絡成癮者,但在45位曾參與網上賭博的青少年當中,卻高達36.4%被檢定為可能是網絡成癮者。


從賭注金額來看,東華三院平和坊指出常使用手機應用程式進行足球博彩投注的青少年,他們每月的投注額中位數為400元,是沒有使用手機應用程式進行投注受訪者的4倍。


遊戲包裝賭博 增雙重成癮風險


事實上,不單止手機應用程式的「賭檔」可能令人沉溺其中,也有許多網上賭博是以遊戲形式作包裝,令到「網絡成癮」和「網上賭博」的界綫更加模糊。理大研究也發現,在有參與網上賭博的青少年當中,近7成都是參與「涉及金錢的網上遊戲」,只有不足3成是直接在「網上賭場」賭錢。


據傳媒報道,不少手機遊戲網站都推出含賭博成分的遊戲,玩家需先以真金白銀兌換代幣,部分遊戲網站更讓玩家可以贏得的代幣換取現金券等禮品。這些賭博遊戲包括百家樂、大小、老虎機等,玩法與賭場無異。


不論這類活動屬於「賭博」還是「遊戲」,對參與者而言,都有可能面對「網絡成癮」和「網上賭博」的雙重風險。隨着世界盃走向高潮,今天的網上支付渠道也較以往更為方便,如何更針對性地處理「手機賭博」問題,值得各界重視。


[US]


Prevent youth gambling addiction

Start with the phone

Comments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